要闻播报

MOAP团队让气象和“互联网+”完美相遇

时间:2021-11-19浏览:1545

  当气象遇到“互联网+”,能擦出什么火花?国家气象中心预报系统开放实验室MOAP团队成员给出一个答案选项,气象开放应用众创平台(MOAP平台)。

  埋头铸剑,他们砥砺前行

  不久前的一天,一场别开生面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主题实践活动之气象预报论坛在中央气象台举行,论坛主角正是MOAP团队成员。

  经过今年北京冬奥会测试赛、汛期河南暴雨、第十四届全运会气象保障等紧张的预报服务洗礼的MOAP团队成员,站在台前介绍平台业务应用情况时,无比淡定从容。这份从容,是他们多年参与预报服务业务支撑的经验使然,更是多年努力钻研的积淀。

  很多人对于由英文首字母组成的MOAP比较陌生,直白地解释它,主要是基于大数据和网络技术构建的开放式气象业务应用开发框架,即将新型信息化技术应用于气象预报服务业务的一种创新方式。

  团队负责人胡争光介绍,2013年,国家气象中心为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与云计算等在预报服务中的应用,成立网络应用团队,随之,MOAP团队成立。2015年,中国气象局《气象信息化行动方案(2015-2016年)》提出建立集约化、众创型气象业务应用系统,MOAP团队承担MICAPS网络版研发任务。历时两年,MICAPS网络版研发成功,并实现在全国地县级预报平台业务应用,为MOAP平台在未来全面业务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看到研发成果实现业务应用,团队成员一直悬着的心落了地,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心里踏实了许多”。

  研发是枯燥的,能够长期坚持与计算机里乏味的海量数据较劲儿,是工作,更是他们的兴趣所在。为此,在接到研发任务或重大活动气象服务时,他们加班加点,没有怨言,有的是直面难题的勇气。

  如大家所说,每个研发任务于他们而言,都意味着一周七天“驻守”办公室,这似乎已成为他们普遍接受的工作方式。每每遇到难题,也曾有人想过放弃,正如负责三维气象数据可视化研发的高博晗所说,“曾经有过纠结和放弃的想法,但还是这份热爱和责任支持我和大家一起走到了现在”。

  利刃初成,他们矢志不渝

  平台建设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赛,等待MOAP团队的还有一个个待解难题。完成对国家级无缝隙智能网络预报应用全业务流程的支持和CMA数值预报业务深入应用,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气象中心(北京)WMC-BJ高交互共享服务网……2013年到2018年,MOAP团队用了五年时间完成这一系列攻关。

  “这五年,我们经历了从技术蛰伏到业务创新应用的蜕变,可以说,科技创新是引领MOAP未来发展的源动力。”胡争光说,创新的背后是团队成员不断的学习、积累,这为的也是在研发这条“升级打怪”的路上走得更远。如今,回望那段创立之初的岁月,MOAP团队成员甚至要感谢当年的自己。他们说,“奋斗的姿态是最酷的”。

  然而,研发只是起点,用户需求和满意度才是团队更好把握方向的指南针。为此,他们建立了用户交流机制,以快速了解需求。“我们每年都会专门到省级气象部门调研,帮助预报员更好地应用MOAP平台。每次得到用户的高度肯定,我们都会觉得付出是值得的。”团队成员孙靖说。从团队创建初期,到技术沉淀期,再到如今的成熟输出期,一个个成果的推出,是对他们努力的最优回报。而这份回报除了丰硕成果外,还有团队的日益壮大。

  团队已从成立之初的两个人,发展成有三名中共党员、平均年龄只有二十六七岁的七人组,他们每个人都充满了闪光点,先后获得过“中国气象局重大气象服务先进个人”“中国气象局直属机关团委优秀团干部”“国家气象中心气象科技工作奖”“中央气象台青年之星”等荣誉。

  如今,时代的发展赋予了MOAP团队更多的内涵和新的方向。基于浏览器端的网页应用和移动终端App服务,MOAP团队不仅为预报员、决策服务人员提供便捷的工作平台,还为气象行业与其他行业的交融提供开放、众创发展空间。

  展望未来,胡争光表示,团队将致力于大数据分析、二三维气象数据可视化、智能化、移动互联网在预报服务中的深入应用,继续“升级打怪”。在智慧气象的大背景下,MOAP团队基于“互联网+”,正在与气象碰撞出一个又一个璀璨火花。

  (数据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