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播报

追踪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工作进展 为守护“净土”而行动

时间:2022-06-24浏览:825

从6月9日开始,在青藏高原狮泉河、改则和申扎的三个气象站,高原低涡组网综合立体观测试验人员每天从凌晨1时15分起,每隔6个小时进行一次观测,持续20天。这是正在进行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以下简称“第二次科考”)任务之一,目标是追踪高原低涡天气系统的生成、发展、移动及其产生降水的全过程。而此前,第二次科考多个任务团队已经出动,捷报频传。

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区域之一,也是冰川、湖泊、湿地、森林、草原等多圈层特征最为集中的区域。近50年来,青藏高原暖湿化趋势特征明显,年平均气温增速超过同期全球的两倍。加强对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监测、评估和预估,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能力和水平,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关注。

中国气象局党组高度重视青藏高原气候变化有关工作,于今年年初印发《中国气象局加强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工作方案(2021—2025年)》,积极承担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适应部际联席会议机制轮值工作,从长远目标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需求出发,开展总体布局设计工作,监测和守护这片“净土”,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使命。

夯实观测基础,“计量”高原风云变幻

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形势,呼唤着更加科学完善的多圈层综合立体观测。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统筹开展青藏高原地区站网布局设计,完成冰冻圈观测、气候多圈层观测、观象台及本底站观测的布局设计方案。

在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相关省份气象部门正在努力突破地形等天然挑战,为建设更多站点展开行动。

在西藏,围绕生态脆弱区和敏感区,12个冰雪区域自动站、6个羌塘生态气象观测站、 江河源头19个自动气象站已建成。西藏气象部门还在日喀则国家气候观象台建设了1套梯度通量观测系统,启动了定日、林芝、昌都3套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建设。

沿着北纬30°东西剖面,四川省气象局计划建设45个多要素自动气象站,构建青藏高原东坡大地形梯度观测网,目前已建成34个多要素自动气象站,气象数据及时传回。

除了在地面加强布设,更多立体监测手段也在强化。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研制了风云气象卫星长序列LST、OLR、NDVI等产品数据集,并开展验证;初步建立从2000年至今的多源观测融合积雪覆盖数据集,实现风云三号卫星实时业务产品生产和数据集动态延续等。

凭借坚实的数据基础,多项新产品“出炉”。国家气候中心研制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冰冻圈气候变化监测示范产品;研发青藏高原高分辨率气候变化预估数据集,获得多变量、长序列、多样本的青藏高原地区未来气候变化预估数据。

踏出探索脚步,奔向更高的科学高地

4月28日,“巅峰使命2022”珠峰及高海拔地区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活动全面启动。5月8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气科院”)自主研发的超低温自动气象站在珠峰正式建成,为日后完善高海拔地区站网布局提供了范例。

青藏高原,蕴藏着太多未解奥秘。气象科研工作者正与各界科学家一道,努力发现气候环境变化的蛛丝马迹,也解开了诸多谜题。气科院团队基于第二次科考,在开展墨脱和珠峰观测任务中,揭示了高原海洋水汽源通道“隘口”的“雨窝”特征;在珠峰建设雷达超级站,开展珠峰地区云、降水粒子微物理特征分析研究。

在青藏高原北缘,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树轮团队攀上昆仑山3600米左右高度,采集到雪岭云杉树轮样本,建立了树轮年表,发现气候变化对森林的影响。今年5月到6月,新疆气象部门还与中科院大气所合作组织开展青藏高原北坡与塔克拉玛干沙漠协同作用的联合考察,行程3000多公里,覆盖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和田地区和喀什地区。

往西走,中国气象局横断山区(低纬高原)灾害性天气研究中心建设正稳步推进,科研人员开展昆明准静止锋外场观测试验74天,“昆明准静止锋演变特征及预报方法研究”“横断山脉及周边区域山地强降水精细化预报预警技术研究”等科技创新项目持续推进。

自上世纪起,气象工作者先后开展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青藏高原气象科学试验,没有停止过跋涉的脚步。接下来,相关科考任务仍将继续,相关平台也在建设中,他们还将持续在这块神秘的土地上探索。

“一盘棋”协同,兼顾气候变化的“险”与“利”

随着气温上升、降水增加,高原地区更添绿色,空气更湿润,牧草产量增加,野生动物生存空间得到扩展,看起来“更加美丽”。但同时,这里也潜藏着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风险。

而守护好这片净土上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是利在千秋、泽被天下的大事。这更需要计之深远,统筹推进。

2021年8月,全国政协“加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适应”重点提案督办协商会在中国气象局召开。中国气象局作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适应部际联席会议第一次轮值单位,积极强化与各部门沟通协同,研讨推进青藏高原综合观测能力建设。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对青藏高原相关工作进行了部署推进。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工作视频会及时总结阶段进展,调动国家级和省级力量协同落实。

科学看待未来风险,甘肃省气象局推进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冰川、冻土、积雪、风能太阳能、水资源等影响评估及未来不同情景下气候预估,并围绕黄河上游水源涵养、祁连山区生态屏障等重点区域,逐步开展生态气象监测评估服务。

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新挑战新需求,更好服务于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和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青海省政府、中国气象局于6月13日联合印发《推动应对气候变化气象先行先试行动方案(2022-2025年)》。

聚焦青藏高原丰富的清洁能源资源,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利用中国气象局及中科院青藏所共16个辐射站的地面观测数据,对风云四号A星地面太阳辐射产品(SSI)进行检验,发现该产品可以较好地反映青藏高原地区的太阳能资源时空变化特点,为进一步开展针对地面观测稀疏地区精细化监测以及评价太阳能资源提供坚实支撑。

未来,青藏高原气候变化还将面临更多的科学问题: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的气候系统和生态系统将如何响应和变化,作为上游天气系统将给周边地区带来哪些影响,如何应对?而这,需要更多的行动来作答。

(数据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