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随着今年第3号台风“格美”强度继续减弱,中央气象台于当日6时解除台风蓝色预警。
此次台风虽未登陆浙江,但面对强风大雨带来的自然灾害风险,浙江省委、省政府树牢“一个目标、四个宁可”理念,把各项防御工作落实到位,广大党员干部紧急行动,迅速开展险情隐患巡查、人员转移安置、应急物资储备、志愿服务……
“宁可十防九空,不能万一失防”,这让我们回想起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对防汛防台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生动故事。
从“抗”台到“防”台
浙江是洪涝台旱灾害多发易发的省份。绵延漫长的海岸线以及起伏较大的地形地貌,为台风肆意登陆和对流雨形成提供了天然的温床,鱼米之乡似乎随时都会转为自然灾害之乡。
2004年8月的浙江,高温干旱,太需要来一场适度的雨水。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一个1956年以来登陆我国大陆强度最大的台风“云娜”,正在酝酿……
2004年8月11日晚,一辆疾驰而来的中巴车停在了省防汛防旱指挥部门口,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中断在金华的调研行程,匆匆赶到。
在与台风斗争的问题上,大家的传统思维是“抗”,认为在强台风面前,人员伤亡可能难以避免。而习近平同志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看得更重,把“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
“与其说‘抗’,不如说重点是‘防’,现在不是说抗台风就要站在风眼上,而是要在台风来临前,把各项准备工作都做好,主要是防、避。”
“海上渔民有8.2万,要通过各种手段联系到他们;近海滩涂养殖人员12.5万,这批人很多是民工,哪里知道台风有多大威力,必须转移!”
“房屋不安全的群众,要统统转移到安全的地方避风,不要怀有侥幸心理;渔港里的渔民,不要以为在渔港里就没事了,不能留在那里,一阵大风过来,渔船发生碰撞就有很大伤亡危险。”
……
在连夜召开的防御14号台风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习近平同志的指示简短却有力,也传递出创新的理念。
正是这次防御“云娜”,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不死人、少伤人”的防台目标要求。之后,他还提出“四个宁可”——宁可十防九空,不能万一失防;宁可事前听骂声,不可事后听哭声;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宁可信其重,不可信其轻;“三个不怕”——“不怕兴师动众,不怕‘劳民伤财’,不怕十防九空”。
台州温岭市有个住在海边的老婆婆,面对屡次上门请她转移的乡镇党委书记,始终不为所动。情急之下,这位书记背起老婆婆就往外走。刚离开没多远,房子就倒塌了。
原本还在骂骂咧咧的老婆婆,顿时傻了眼。回过神来,她不停地感谢乡镇党委书记:“你是我的救命恩人啊!”
从“抗”台到“防”台,安全之弦时刻不能放松。2004年8月24日,习近平同志在全省防御18号台风紧急会议上再次作出科学决策。
他在讲话中指出,继14号台风后,18号台风接踵而至。这次台风强度强、范围大,后面又紧跟着17号台风,我省防台抗台形势十分严峻。全省各地要高度重视,在思想、人员和物资等各方面切实做好防御18号台风的各项准备工作,全力以赴迎战这次强台风。各级领导干部和有关部门负责人要到岗到位,尽心尽职,科学指挥防汛抗台工作。要深入抗台第一线,一旦发生险情,及时组织抢险救灾。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
2004年8月12日起,狂风暴雨几乎席卷整个浙江。
下午3点30分,习近平同志又出现在省防汛防旱指挥部,这是他24小时内第三次到来。
“人是最宝贵的,人命关天。一定要千方百计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听说一些地方已出现人员伤亡,习近平同志反复叮嘱,“要尽全力抢救受伤人员,天黑风大雨强,要是医院自备电源不够用,医护人员力量不够,或者有另外什么困难,一定要立即上报。”
温岭市是此次台风的重灾区。根据浙江日报2004年8月14日的报道,就在前一天,习近平同志一行来到大溪镇察看灾情。当了解到还有6个村的6000多人被洪水围困时,他执意坐上小挂机船赶去察看。一路上,洪水滔滔,两旁农田被淹,房屋进水。20分钟后,小挂机船停靠在野于头村的被淹群众屋前。习近平同志上岸看望受灾群众,详细了解他们灾后的生活、健康等情况,再三叮嘱当地党政领导一定要关心群众生活,确保每一个灾民喝上清洁水、吃饱饭、睡好觉。
“我并不觉得危险,防御危险的应急能力我们还是有的。过去我们什么都经历过,包括在水里漂上半天、一天,问题也不大。而且真正困难的地方、危险的地方,恰恰是我们共产党员、各级领导干部要出现的地方,这也是责任所在。”习近平同志在14日的一次采访中说。
在浙江工作期间,每每遇到重大台风登陆或影响浙江,习近平同志都心系人民群众,亲自指挥。
2005年7月,温州遭受台风“海棠”袭击,习近平同志到苍南县、平阳县、瑞安市察看灾情,看望慰问抗灾救灾第一线的干部群众。一直到晚上7点多,还有一个慰问点没去,当晚还要回到温州市里召开全省抗台救灾工作会议。当地陪同的温州市一位负责人对习近平同志说,已经这么晚了,大家都没吃饭,返回市里还要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建议接下来的慰问点不要去了。没想到习近平同志非常严肃地说:“灾民们有没有饭吃?晚上住在哪里?这些我们都还不清楚,我们这个饭吃得下去吗?再说了,我们通知了要去这些灾区,怎么能说不去就不去了呢?再迟也必须去!”
后来,一行人跟着习近平同志又去了平阳县和瑞安市,慰问了那里的灾民和正在受灾现场抢修的电力工人。回到温州市区已经是晚上10点钟,大家简单用自助餐后,习近平同志又召开了全省抗台救灾工作会议,听取省里有关部门和温州市委的汇报,并作了讲话。会议结束时,已是凌晨。习近平同志连夜赶回杭州,第二天一早又主持召开省委的一个重要会议。
习近平同志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贯穿防台全过程,灾后重建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习近平同志曾提出,领导干部要恪守职责,心系群众,深入灾区,做到每个受灾村都有干部下去,每家重灾户都有干部联系。广大党员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和带领受灾群众抗灾自救,渡过难关。
2006年8月10日,超强台风“桑美”登陆温州市苍南县,登陆时近中心最大风力达17级。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登陆我国大陆的最强台风。
台风过后,灾区满目疮痍,无家可归的村民,望着被摧毁的家园,欲哭无泪。
8月11日,因为灾情几乎一夜没睡的习近平同志,顾不上休息,驱车近6个小时,于傍晚来到半浃连村实地察看灾情。车子开到村口,就被满是泥浆的土路拦住了。习近平同志下车步行,一直走到祠堂处,又不顾身边工作人员的劝阻,爬上楼房倒塌形成的三四米高的废墟,察看受灾情况,并到安置点挨个慰问脱险的灾民。
“一定要让大家在过年前住上新房!”离开苍南时,习近平同志反复嘱咐当地党员干部。
4个多月后,2006年12月20日,苍南灾区正在雨中忙于重建的灾民们,又迎来时刻牵挂着他们的习近平同志。
“习书记心里惦记着灾民能不能住进新房,过个安心年。真没想到,他工作那么繁忙,还亲自来看我们!”时任原坎头村(灾后重建改名为永兴村)党支部书记谢庆钏感动不已。
“一个目标”“三个不怕”“四个宁可”,习近平同志不仅给浙江人打开防台救灾新思路,更带来了防台救灾机制的改革。
2005年7月至10月,浙江连续遭受“海棠”“麦莎”“泰利”“卡努”“龙王”五次强台风袭击,“防、避、抢”工作方针在沿海各市推行开来——
在台风到来前,立足于防,及早做好信息预告和相应的宣传准备工作,引导船只就近避风,督促有关部门做好除险加固工作;
在台风即将来临时,着眼于避,躲其锋芒,合理避险,转移危险地段群众,合理调度水库、河网,预泄预排,抢险人员进入临战状态,随时应战;
在台风到来时,着力于抢,抢时间争速度,合理蓄、泄、排,力争减少损失;
在台风过后,做好灾害防范,严防次生灾害发生。
这年,强台风次数之多,风力之强,雨量之大,影响范围之广,为历史上所罕见,但灾害损失被降到最低限度。
压实责任,确保安全
从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的防台救灾故事中,我们能深刻感受到,无论是“一个目标”“三个不怕”“四个宁可”,还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紧紧围绕的都是一个词:人民。
当年,习近平同志率先垂范、靠前指挥,顶风冒雨、亲赴灾区,为的就是他心中最牵挂的广大群众。这份温暖的牵挂背后,正是深深的为民情怀。
习近平同志当年的防台救灾改革理念,构建了更加完善的基层防台救灾体系,为浙江持续提升台风等灾害科学防控能力打下坚实基础。浙江秉持习近平同志提出的防台救灾改革理念,持续推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建设。2009年,出台《关于加强基层防汛防台体系建设的意见》。近年来,又创新建立防汛防台“1833”联合指挥体系。在法规支撑方面,出台全国第一部集防汛防台抗旱于一体的具有浙江特色的地方性法规《浙江省防汛防台抗旱条例》等。“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不断推进,为人民群众筑起了一道温暖又坚固的防线。
当前正值“七下八上”防汛防台关键期。重温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对防汛防台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生动故事,可以让我们更加明晰方向,以最严态度、最实作风、最硬担当做好防汛防台救灾工作,以坚固的防线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原标题:第一视点丨宁可十防九空,不能万一失防)
(来源: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