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播报

粤港澳大湾区气象研究院成立一周年成果纵览

时间:2025-01-21浏览:281

不久前,粤港澳大湾区气象研究院(以下简称“大湾区研究院”)在广东省广州市召开学术交流及基金申报经验分享会。通过交流会来分享实战经验、获取前沿信息、把握发展动态,已成为大湾区研究院的一种工作常态。

自2023年12月22日启动至今,“年轻”的大湾区研究院紧紧把握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机遇,依托华南地区国家级科创这一新型平台机制,聚合大湾区气象科技创新资源,围绕改革发展目标,不断强化顶层设计,为气象科技改革添“增量”;在科研队伍规模、科技制度优化以及科技资源投入等方面持续做“加法”,从多方位、多角度推动国家层级创新平台建设,在观测试验与机理研究、数值模式业务支撑、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新突破,走出一条具有大湾区特色的改革之路。

热带气象观测试验与机理研究成效显著。一年来,大湾区研究院承担中国气象局南海台风综合协同观测试验,构建起“观测试验+预报业务+服务示范”全链条。同时,联合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和香港天文台,率先实现大型有人/无人飞机联合开展下投探空试验,对台风本体结构进行探测。3类下投探空数据和44种风云气象卫星产品接入广东省市县一体化预报平台SWIFT(雨燕)并实时应用,有效提升了模式台风路径预报准确率。大湾区研究院首次在南海北部进行水下滑翔机组网和浮标/潜标观测,开展台风影响下海气界面与上层海洋观测,获得2024年度台风观测科学数据集,还基于暖区暴雨观测试验、粤港澳大湾区龙卷风暴等强对流观测试验,深入开展机理研究,改进预报和监测预警技术。

聚焦全国产数值模式的预报业务支撑能力不断提升。大湾区研究院基于中国气象局广东快速更新同化数值预报系统CMA-GD,完成对接自主研发的面向对象的时空多尺度气象资料同化系统并实现业务化运行,性能总体稳定。CMA-GD(500米)数值模式完成业务试运行,可为2025年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提供精细模式预报产品。2024年,中国气象局南海台风模式CMA-TRAMS短时效台风路径和强度预报效果总体表现出色,24小时、48小时和72小时台风路径误差分别为55.5千米、96.9千米和162.1千米。大湾区研究院积极面向国内外推广模式应用,建设云南、西藏、福建与广西区域快速同化系统 CMA-GD(1公里)模式,持续开展 CMA-GD Solomon(所罗门)模式业务预报支撑。

面向社会需求的科研成果转化效能逐步增强。大湾区研究院充分发挥自身科研优势,积极开展多领域的科研成果转化工作,致力于将气象科研成果与社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积极开展面向新能源发电预测、海洋牧场服务、海上风电等科研成果转化。

一年多的时间,大湾区研究院通过做大做强气象科技创新规模、构建开放协同的合作模式、一体化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有组织地开展科研攻关,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印发了一批更符合创新规律的气象科技管理办法,立项了一批解决气象业务发展中共性难点问题的协同攻关项目,搭建了一个与高校、院所、气象部门广泛合作的协同创新平台。2024年,大湾区研究院获得省部级及以上项目33项、发表中文核心及SCI(科学引文索引))文章93篇,新入选中国气象局青年英才1人,形成1支重点创新团队、3个专业特色领域、6个省部级基础平台的热带气象科技创新格局。

展望未来,大湾区研究院将继续深化改革,强化创新驱动,持续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为大湾区气象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