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播报

气象部门联合自然资源部门努力摸清地质灾害气象风险规律

时间:2025-08-19浏览:111

8月1日晚间,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大石镇初级中学内灯火通明。因避让山体滑坡而提前转移的大石镇红洞桥村数十名村民被临时安置于此。回想起几天前发生的那场山体滑坡,村民张光富心有余悸。受强降雨影响,7月24日6时许,红洞桥村第11社、第12社发生大规模山体滑坡。由于预警及时,当地迅速组织群众转移,56户117人成功避险,未造成人员伤亡。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影响最严重、受威胁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今年“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受雨带北抬和台风影响,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历了南北两条防线同时“作战”的严峻形势。

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中心此前对近十年来我国“七下八上”期间的地质灾害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015年至2024年“七下八上”期间(7月16日至8月15日),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12269起。细看这个统计数据,可以解读出不少信息:从灾害类型来看,滑坡发生数量最多(6601起),占比超过50%,其次是崩塌和泥石流;而从区域分布来看,中南地区发生数量最多,其次是西南地区。

面对地质灾害防治的严峻形势,气象部门和自然资源部门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构建以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为先导的防范机制。

延展一下时间尺度,2003年,中国气象局和自然资源部(原国土资源部)签订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协议,正式拉开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业务的序幕。近年来,两部门以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为先导的防范机制逐步健全,对我国地质灾害防灾减灾起到“1+1>2”的支撑作用。

精诚合作——逾22年,预警“一张图”这样制作发布

地质灾害作为自然灾害,力量不可抗拒,但提前预警可以让人们在被动中尽可能争取主动。

2003年6月1日,国家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工作正式启动,两部门联合发布第一期预警。当晚,该预警亮相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天气预报》。此后,两部门共同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并在省、市、县三级推进此项工作。

降雨是地质灾害的主要引发因素,降水量实况监测数据及预报对支撑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央气象台流域水文气象预报中心正高级工程师徐辉指出,地质灾害的发生还与下垫面有直接关联,涉及坡度、土壤类型等,山区中最常见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都与此有关。“这迫切需要两部门的通力合作。”

每年汛期,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根据气象主管部门提供的气象监测与预报数据,以区域地质灾害易发性(涉及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作为基础,叠加诱发地质灾害的过程降水量、降水强度或有效降水量等,动态预测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时间区间、空间范围和预警等级。今年的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报工作从4月底提前开始。

徐辉介绍,两部门已基本建立从数据共享到预警制作发布的全链条业务流程。针对地质灾害气象风险,气象部门将监测、预报数据提供给自然资源部门,并每日举行两次联合会商,重点针对未来3天和24小时的风险进行研判,其中面向公众的预警在18时前发布。

以8月6日自然资源部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的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为例。当日,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一张图”指出,未来24小时,即6日20时至7日20时,广东中北部局部、广西东部局部发生地质灾害的风险高,用橙色预警标示;河南西部局部、广东中北部和东南部、广西中东部、云南西部局部和东南局部、青海东北局部发生地质灾害的风险较高,用黄色预警标示。

经过20余年的高效协作、大力推进、潜心研究,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工作从无到有、预警服务由粗及细、预报预警时间区段不断拓展,形成服务长期部署、中期防范和短临应对的预测、预报、预警产品体系和递进式服务模式,体制机制逐步完善,防灾减灾取得明显成效。

“地质灾害重在防范,预报预警至关重要”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如今,在两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预警预报支撑成功避险案例不断涌现。在“十四五”前四年(2021年至2024年)成功预报案例中,因收到各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信息,进而加强巡查排查和组织人员撤离实现成功避险的占比超过80%。

任重道远——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群发性地质灾害愈加频发

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群发性地质灾害频发,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更大挑战,同时也对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提出更高要求。

2024年,福建、广东、湖南发生群发性地质灾害。近两年,乌蒙山区也因特殊气象条件发生几起重大地质灾害事件,例如云南镇雄山体滑坡、四川筠连山体滑坡和贵州大方特大型滑坡。

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中心正高级工程师陈红旗表示,从全国来看,随着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地质灾害致灾规律总体表现出“三带五区”特征。

我国西部海拔高,东部海拔低,呈三级阶梯状逐级下降。从地质灾害具体来看:在东部第三级阶梯,以长江中下游为界,华北东北,多是小规模松散岩土体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南方则容易群发滑坡-泥流。在中部第二级阶梯,大体以秦岭为界,北区为黄土高原,突发强降雨容易造成黄土坡面溜塌、坍塌、沟谷泥石流,持续强降雨竖向渗流量大,可能引发大规模滑坡,并有一定滞后性;南区为云贵高原,高山峡谷,大规模泥石流、崩塌、滑坡均有可能发生。在西部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高山、极高山,地质构造复杂,受雨雪、温度等多重作用,高位远程滑坡、崩塌、泥石流链式灾害突出,有多年冻土的高位斜坡也不容忽视。同时,因为各地人口密度不同,所以风险也有差异。

虽然对区域规律的认识逐年加深,但灾害事件告诉我们,山区的地形条件更加复杂多变,即使距离很近的两个村庄,带来的气象灾害风险和影响差异很大。而且,山区的地质条件相对脆弱,一旦降雨,容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山区的气象观测资料也不像城区那样丰富,综合来看,针对山区的暴雨预警要想做到足够精确,在科学上本身就更具挑战性。

“要把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做好做准是一项难度很大的挑战,随着预报时效的延长,难度更大,故而做好短临预报工作至关重要。”徐辉表示,短临预报可以实时更新最新实况数据,再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更准确地进行预报。目前,短临预报空间精度可以达到1公里,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在43分钟,未来短临预报将在地质灾害防治中发挥更大作用。

伴随合作深化和科技赋能,如今,地质灾害情况数据成为气象部门开展模型构建、预报预警的重要基础;自然资源部门也逐渐形成了包括临界降水阈值模型、基于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阈值模型和动力预警模型等技术方法。

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中心地灾监测预警室主任肖锐铧表示,自然资源部门还通过试点工作,开展地质灾害综合遥感识别、自动化监测预警和“灾害点+风险区”双控工作,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同向发力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责任在肩——坚持闭环管理,强化“人防+技防”

实践证明,提前发布预警、加密巡查排查、及时启动响应、快速撤离人员已成为支撑地质灾害成功避险和有效避免人员伤亡的典型防御模式。

气象预报预警就是整个链条的第一步。面对风险,气象部门持续强化递进式服务,逐步缩小预报预警“包围圈”,为各部门调度指挥提供支撑。

今年,在进入“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的第一周,来自中央气象台流域水文气象预报中心的工程师刘海知在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中心参与了为期一周的交换值班,进一步强化合作、双向赋能。

在自然资源部门,接收气象数据、预警分析研判、预警会商修正、预警产品制作、预警产品发布、灾情反馈检验等6个程序高效运转,并持续强化闭环管理。

2023年7月末至8月初,京津冀地区遭受历史罕见的极端暴雨,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半年后,中央气象台、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中心、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院、天津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河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等单位联合组织开展“23·7”京津冀特大暴雨诱发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野外校验,对“23·7”京津冀特大暴雨过程中地质灾害发生情况进行调研复盘。复盘显示,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对气象预报提出了更高要求。

徐辉也参与了此次野外校验,“去现场很震撼,这是我们坐在办公室里很难想象的。当时灾后仍留有很多痕迹,直观感受到地质灾害对房屋的破坏力,肩头的责任更重了!”

如今,两部门持续加强“人防+技防”监测预警,不断提升基层防灾减灾能力:26万余名群测群防员和专业队伍加强培训演练,对灾害点和风险区实施动态排查巡查,发现险情立即通过敲锣、吹哨、预警喇叭等方式,组织群众转移避险;建立国省市县四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体系,在7万余处重要灾害点安装了北斗位移监测等自动化装备。

与洪峰竞速,迎风雨前行。6月,受台风 “蝴蝶”影响,广东省信宜市因连续强降雨导致山体滑坡,因提前预警,25户57名群众凌晨成功转移,未造成人员伤亡。

7月,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出现持续性强降雨,该县下孟乡发生泥石流。面对4.5万立方米泥石流突袭,41名群众半小时内紧急转移,被称为“教科书式避险”。

8月初,在应对台风“竹节草”期间,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加强与气象、应急管理等部门协作会商,组织巡查灾害点3332处,提前转移受威胁群众478户1257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中心首席科学家殷跃平表示,除了极端天气等影响,人类工程活动范围的扩大,也加大了地质灾害发生的潜在风险,地质灾害防范更应综合施策。针对当前灾害中心向乡村转移的现状,要加强农村国土空间规划中地质安全风险评估,特别是农民切坡盖房,要指导进行简易治理,可以采取修建矮挡墙等降险措施,屋后还要留出避让距离,以降低灾害潜在风险。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共筑地质灾害防治生命线,未来,仍需致广大而尽精微。

(作者:中国气象报记者王亮 中国自然资源报记者赵玲玲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