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世界花园”……这些属于云南的“光环”,皆得益于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里地处中南半岛与青藏高原过渡带,东接我国东部季风区域,西连缅北及印度热带区域,北依亚洲大陆,南邻印度洋和太平洋,不同的气候带和生物地理区域在此过渡交汇,造就了独特的云南。作为中国17个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和全球34个物种最丰富的热点地区之一,云南建有362个自然保护地,全省超过80%的典型生态系统和重要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要求云南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云南省气象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强化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赋能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等方面提供高质量保障服务,为云南优化自然环境和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贡献气象力量。
观测风雹雷电雨雪 守望山水林田湖草
云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度相差超6600米,有高原雪峰、热带雨林、大江大河等自然生态。从河谷至山顶,气候差异极大,常常是“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
这种复杂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在调节气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云南省气象部门以大气遥感、国家级自动站、区域自动气象站观测为主,苍山森林生态和草甸生态、洱海水生态等生态气象观测为辅,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创建湖体-湖滨-山地-高山立体剖面生态气象综合观测系统,开展高密度气象观测,以及作物生育状况、土壤参数、地表辐射、地气间水热碳通量交换等特种大气观测。截至目前,已建成127个国家气象观测站、2645个省级气象观测站、11个天气雷达站、5个高空气象观测站、2个风云系列卫星地面直收站、37个土壤水分观测站、6个酸雨观测站、3个气溶胶观测站、45个大气负氧离子监测站等。
其中,气象部门建成的风云三号气象卫星省级利用站,实现了对多个卫星广播数据的接收与转化,积累了卫星遥感反演第一手资料,同时与无人机监测湖泊蓝藻水华相结合,构建空基、天基湖泊水体监测系统;在大理点苍山坡面建成3个洱海水上生态气象观测平台、20个自动气象站,初步形成了环洱海生态气象观测网,可为洱海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决策依据;而香格里拉国家大气本底站已具备气溶胶、温室气体、反应性气体三类大气成分和基准气候观测能力。
图为气象部门在大理白族自治州挖色镇康廊村建设的水上生态气象观测站。图/文 赵晓红
解锁自然生态密码 修复高原生态屏障
复杂的天气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造就了云南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而云南生物多样性的密码,恰好蕴藏在优质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中。云南省气象部门不断寻找气象在生态保护与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着力点,抓住重点、深度融入,贡献气象智慧。
围绕重点旅游区、生态脆弱区、受污染水域、重要水源地等区域,气象部门以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为抓手,开展常态化人工增雨(雪)作业,全省受益面积约为25.42万平方公里,受益森林面积10.27万平方公里。
据统计,自2013年以来,云南两架增雨飞机实施增雨作业708架次,影响面积约21万平方公里;开展地面人工增雨作业约1.7万次,空地结合人工增雨受益面积约25.42万平方公里,增水约253.4亿立方米。人工增雨(雪)作业有效增加了洱海蓄水,为改善洱海水质、促进水循环起到了积极作用。而玉龙雪山景区通过多年实施人工增雪作业,积雪明显增加,景区的生态环境和景观大大改善。
保护气候资源 打造绿色能源王国
丰富多样的气候资源,为云南绿色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天然优势。为了规范气候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以及应对气候变化,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出台《云南省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条例》。
今年,云南首个省级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滇中新区小哨国际新城三纵三横片区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通过评审。该报告利用气候资源数据作支撑,对区域气候承载力、气候资源可开发利用潜力进行评估,合理规划产业布局,最大程度发挥气候资源丰富的优势,促进生态文明和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此外,气象部门还开展太阳能资源评价、县域太阳能资源电站选址规划、光伏电站选址及场址太阳能资源评价等工作,并根据云南省风能资源详查,重新定位、评估云南风能资源,助力云南成为全国风电开发热点地区。
云南省气象部门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助力构建绿色能源保护、开发、利用新格局,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好气象文章。
(数据来源中国气象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