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播报

中国经济网:气象预警成防汛应急响应启动条件

时间:2022-08-05浏览:963

  当前,我国已进入“七下八上”主汛期,是一年中自然灾害最多的时段。今年以来,针对极端暴雨、地质灾害、城市内涝等问题,相关部门从机制入手,将预警机制关口前移,不断加强灾害救援保障力度,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得到稳步提升。

  当前,我国已进入“七下八上”主汛期,是一年中自然灾害最多的时段。今年汛期有哪些特点?如何立足防大汛、抗大险、救大灾,抓细抓实各项防汛救灾措施,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秘书长、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兼水利部副部长周学文介绍,今年入汛时间早,强降雨过程多,雨区高度重叠,超警戒河流多,工程险情多,山洪地质灾害重。面对汛情灾情,国家防总、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全力以赴开展防汛救灾工作。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密集,自然灾害点多面广,特别是极端暴雨往往发生在夜间,预警信息落地难,容易造成人员伤亡。对此,周学文指出,要建立直达基层责任人的预警叫应机制,强化气象预警和应急响应的信息共享;同时,强化气象预警与应急响应信息的横向互通,明确各级气象部门通过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发布气象预警信息。此外,要建立气象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的联动机制。以前,各级防汛部门的应急响应启动条件是水库出险、堤防出险、造成重大灾害等;今年,国家防总要求各地修订应急预案,把气象预警作为防汛应急响应的启动条件,做到关口前移。

  强降雨往往会引发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发生地质灾害的数量已经超过去年全年。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司长于海峰表示,下半年,将与气象部门共同会商研判,滚动发布预警,为提前组织转移避险争取更多时间。同时,探索实行“隐患点防控”向“隐患点+风险区双控”转变,指导督促地方加强对隐患点外临沟、临崖、临坡等重点地段风险排查,在遭遇强降雨和高风险预警时坚决组织受威胁群众提前转移。

  针对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城市内涝问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实施涝情日报机制,持续跟踪当地雨情、涝情,分析成因,查找问题,督促整改。在防汛抗旱指挥部统筹下,各地住建部门与应急、气象、水利等部门实施信息共享和会商联动,第一时间发布暴雨预警信息和启动应急响应,通知有关单位和居民提前做好防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司长王志宏介绍,截至目前,全国有52个城市因强降雨出现不同程度的积水内涝达73次,数量与去年同期持平,没有因城市内涝造成人员死亡,城市供水供气等生命线工程基本正常。

  在灾害救援方面,根据今年的汛情特点和救灾需要,应急管理部加强抢险救援队伍能力和物资装备建设,组建了水域救援力量4.3万人,指导地方与驻地的中央企业511支8.7万余人的工程抢险力量进行对接,做好随时抢险救援的准备;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和专业抢险队伍配备了无人机、动力舟桥、砂石自动打包装袋机等先进适用装备;按照“科学布局、辐射面广”的原则,会同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89座储备仓库,储备了总价值34.28亿元的中央防汛抗旱和救灾物资。

  前不久,应急管理部印发的《“十四五”应急救援力量建设规划》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规模适度、布局科学、结构合理、专长突出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实现专业应急救援力量各有所长、社会应急力量有效辅助、基层应急救援力量有效覆盖的建设目标,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坚实保障。

  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按照新时期防灾减灾“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总体要求,我国完善体系、转变思路、压实责任、改革创新、统筹力量,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得到稳步提升。今年以来,全国因洪涝灾害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123.9万人次,因洪涝灾害造成死亡失踪人数与近5年同期均值相比下降了七成多。 (经济日报记者 常理)

(来源于经济日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