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以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开启新征程。”随着 2024年全国气象工作会议圆满召开,新一年发力方向、重点任务也“落锤定音”,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成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气象篇章、开启气象现代化新征程必须紧紧牵住的“牛鼻子”。
知所从来,思所将往。中国气象局党组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经过广泛调查研究、统筹思考谋划,2023年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这成为全国各级气象部门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在实践中展现出强大生命力。
一年肇始,面对新形势新挑战,结合贯彻落实全国气象工作会议精神,如何更准确把握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与社会服务现代化,怎样用其指导具体工作?围绕广大气象干部职工关心的问题,中国气象报进行了梳理。
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是在何种背景下提出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23年12月11日至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和实践的重大成果,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气象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和服务保障。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天气气候形势更加复杂,极端性、灾害性天气多发、强发,人民幸福安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气象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气象工作越来越不可或缺。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气象工作,对气象工作的关心支持一以贯之,对气象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殷切期望一以贯之。在福建等地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气象部门是一日不可或缺的服务保障部门。在新中国气象事业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明了气象工作的根本方向、战略定位、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任务。在汛期以及重大灾害发生等关键节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其中对气象工作也提出明确要求。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气象局党组基于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的定位属性,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和思考谋划,鲜明提出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这是局党组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举措的进一步凝练,也是在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把握主动的进一步升华。
在新形势下,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既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气象篇章的战略要求,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实践要求。气象现代化的内涵随时代而不断演变,今天,气象科技型事业的定位要求我们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高水平基础业务能力、高水平人才支撑;先导性、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的定位,要求我们做到高质效保安全、高质效助发展、高质效促治理,以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全力保障中国式现代化,服务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
另一方面,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是落实《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实现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增强气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气象基础能力建设、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等任务,要求我们推进科技能力现代化。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提高气象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水平、优化人民美好生活气象服务供给、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支撑、统筹规划布局、加强法治建设、推进开放合作等任务,要求我们推进社会服务现代化。
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有何具体内涵和特征?
气象事业发展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得益于科技创新的推动,气象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服务的每一次重大成就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
审视当下坐标,《纲要》开篇就指出,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科技被放在了“首要”位置:首要定位、首要目标和首要任务,将加快气象科技创新摆在气象高质量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可以说,气象事业的定位,要求我们对标世界一流,彰显高科技优势,突出教育、科技、人才的战略支撑作用,推进科技能力现代化,达到国际领先。
放眼未来,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现代化,气象现代化的关键在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是构建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的关键支撑和根本路径。加快气象高质量发展、建设气象强国,在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做到气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正因如此,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不是狭义的气象业务现代化,而是以创新驱动、科教融合、人才集聚为特征,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要求,朝着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目标,体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水平基础业务能力、高水平人才支撑的现代化,重在“能力”的提升,突出体现气象“硬实力”。
其中,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是加快实现“三个高水平”:一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不断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在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人工智能大模型、量子技术等颠覆性技术和前沿领域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抢占气象科技制高点,进一步彰显气象的高科技优势;二是高水平基础业务能力,要加快补齐短板弱项,持续夯实气象卫星、雷达、数值预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四大支柱”,实现各业务链条“咬合式”协同发展,更好地发挥气象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三是高水平人才支撑,要用事业吸引、培养和造就人才,加快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水平人才队伍,为事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气象社会服务现代化有何具体内涵和特征?
相较于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硬实力”,气象社会服务现代化更多体现为发展“软实力”。“软实力”意味着润物细无声,其不若硬核科技那般直观可感,往往于无形中发挥作用,更需要科学、规范、有序、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作保障,充分寓管理于服务,在服务中增强社会治理,更好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推进气象社会服务现代化的关键,在于深刻理解、准确把握三层内涵,即“三个高质效”:
高质效保安全——这与我们要牢牢把握的气象事业发展战略重点——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一以贯之、息息相通。习近平总书记把保障“生命安全”放在气象工作战略定位之首,鲜明昭示着防灾减灾是气象工作的重大政治责任,也意味着“保安全”应成为气象社会服务现代化的首要题中之义。在全球进入气候变化新常态、统筹发展和安全愈加紧迫的当下,我们更要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以更精准的气象灾害风险研判、更扎实的监测预报预警服务、更完备的临灾预警和应急联动机制,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促进全社会有效抵御风险。
高质效助发展——这源于我们始终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根本方向和“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事业发展战略定位。置身生产要素高效流动、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的时代,各领域高质量发展需求扑面而来:从直抵民生重大关切的粮食保丰、能源保供、交通保畅等关键领域,到蓬勃兴起的医疗卫生、旅游、康养等重点产业,再到关乎人民美好生活的生态价值转化和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等,无一不呼唤更优化的气象服务供给新业态。这更需要我们站在“国之大者”的高度,把“大服务观”贯穿始终,把统筹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需求和气象服务供给侧改革作为锚定机遇的先手棋,充分激发气象作为生产要素的活力,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寸肌理。
高质效促治理——一直以来,气象部门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人民需求深耕气象保障服务,涵养了浓厚的服务属性与气质,同时积极履行另一项天然职责——气象行业管理,这是国家赋予气象部门的重大使命,更是气象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走过2023年,从涉外气象观测事件的警醒启示,到基层气象监测设施统筹规划建设和资源共享的可喜突破,再到多地聚焦应急联动机制建设、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小切口”“小灵快”立法的落地见效,都提醒着我们:既要敢管、更要会管善管。而细数气象行业管理所涉诸多领域,不论是设施共建共享、探测环境保护,还是防雷安全、气象信息传播管理,归根结底还是为提供高质量气象服务培育优质土壤。因此,有必要强化气象社会管理职能,下大力气推动法治建设、标准制定和政策保障,寓管理于服务之中,通过科学管理提升服务质效,有效引领培育市场、促进产业发展、形成良好环境。在推进气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构建气象行政管理和服务保障相辅相成的气象治理体系,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三个高质效”的内涵,决定了气象社会服务现代化更突出强调气象工作的社会属性与社会价值,是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来充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气象服务需求的现代化,是气象部门履行社会责任的职能体现和服务社会管理、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力抓手。
如何理解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气象事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业务链条长、咬合紧密,每一个环节的发展变化,都“牵一发而动全身”。正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看待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的关系,同样必须从全局、大局着眼,以系统观念去看。
从整体上说,两者辩证统一、相互促进,体现着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平衡。科技能力现代化作为供给侧,为社会服务现代化提供“地基”,先进的科学技术、扎实的业务能力、高水平的人才保障为提升气象服务质效打牢了基础,与此同时,科技创新推动产品迭代,还会催生新的服务需求。社会服务现代化作为需求侧,为科技能力现代化提供引领和保障,广泛的社会服务需求牵引发展,激发气象科技、人才释放更大动能,倒逼形成更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一内一外相辅相成,一软一硬相得益彰,形成良性循环,共同为气象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从细节上看,科技能力现代化对社会服务现代化的推动显而易见。核心科技的攻关突破、业务能力的不断夯实以及人才队伍的持续成长,都是高质效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前提。尽管社会服务现代化对科技能力现代化的带动作用相对“隐性”,重要性却丝毫不逊于前者。一方面,科技创新需要有的放矢。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加快科技创新要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科研方向的选择要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真正解决实际问题。气象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也必须在社会服务实践中摸清需求、理清问题。另一方面,气象高质量发展固然需要自身不断努力,同时也离不开一个稳定良好的环境,而推动社会服务现代化,正是营造气象高质量发展稳定良好环境的必由之路。无论是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各领域,还是加快构建气象治理体系、履行政府管理职责,都能进一步体现气象部门的独特价值,彰显气象趋利避害的重大作用,争取各级党委、政府更大支持,进而为气象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性保障。
更深一步看,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科技能力现代化让社会服务现代化更实、更细、更完善,后者反过来又能推动前者更上一层。而当气象科技水平发展到达新的高度后,涌现出的新技术、新产品将激发出更新的服务需求。在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中,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激发出无数新业态,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进步也进一步开拓了新市场。气象科技的突破也有望带动气象服务、气象产业开拓更广阔的“蓝海”,共同谱写气象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未来。
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需把握好哪些重点?
创新理念,其来有自。近年来,气象科技自立自强破解诸多“卡脖子”问题、递进式气象服务机制串起守护生命安全的“密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美好生活对气象服务越来越“一日不可或缺”、气象高质量发展试点成为鲜明“风向标”……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与社会服务现代化的基因,早已融入气象事业向上生长的血脉,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
新征程召唤新行动,科学的创新思路要变成实实在在的攻坚举措、虑及长远的制度构建、广惠民生的政策红利,气象“产品”要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满意的“用品”乃至“消费品”,都有赖于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的统筹发展、一体推进。在这一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既是需要始终坚持的根本遵循,也是必须时刻对准的核心标尺。这要求我们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能力,多从“应不应该办”的政治站位作价值判断,既要凝聚解放思想、实干担当的共识,也要鼓足坚持问题导向、刀刃向内的勇气,更要发扬因地制宜、系统推进的智慧,不折不扣以实物工作量来衡量进展与成效。
聚焦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要紧盯“短板”与“空白”,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综合业务能力、人才支撑水平,重点关注先进的气象科技创新组织体系是否形成、面向核心业务的科技攻关体系是否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是否取得突破、有无高效稳定的气象科技创新平台、开放合作协同创新的工作局面是否打开、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是否具备、现代化的科技管理体系是否完备、科技评价和资源配置等创新机制是否建立等,着重体现“先进”二字,展现气象科技业务人才优势。
聚焦推进气象社会服务现代化,要扭住“基础”与“质效”,重点关注气象满足社会需求、融入社会发展、营造社会环境、支持社会参与、规范社会秩序的体制机制是否建立健全,气象与经济社会的融合度、服务产品的精准度、服务信息的覆盖度、产品获取的便捷度、服务用户的满意度是否不断提升,气象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作用是否充分发挥,是否实现高水平供需适配、投入产出适配、权责适配,充分发挥气象趋利避害的作用和效益,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美好生活提供多元高效的气象服务。
需要强调的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是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的最有效路径。要坚持系统观念,进一步增强改革的主动性、系统性、协同性,在气象管理、业务、服务体制改革等方面协同发力,强化上下游、左右岸的主动互动联动,鼓励支持各级各单位因地制宜改革探索,发挥先行先试作用,形成上下同欲者胜的良好局面。
(数据来源中国气象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