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播报

全国人大代表郑永光:建立气象探测统筹发展协调机制

时间:2024-03-06浏览:369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频发重发。“提升气象服务保障能力,监测是关键的第一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气象局强对流天气重点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郑永光表示,逐步建成种类齐全、布局相对合理的气象观测站网,持续提高气象监测能力,可有效提升精密监测中小尺度灾害天气能力。

“农业农村、自然资源、水利、水文、生态环境、交通运输、林草、电力等部门根据业务需要,自建了气象观测设备,有效弥补了观测站网布局密度不够的短板,但目前各行业间气象数据共享共用仍有待加强。”郑永光表示,由于存在各部门站网建设使用的标准不一,气象探测环境参差不齐,气象要素观测精度、频率也有差别,以及由于数据接口、报文格式不统一等现象,目前尚未完全实现各部门、各行业气象数据共用共享,有时从不同渠道接收的气象数据还有明显差异,制约了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的提升,影响气象服务效果。

针对气象探测统筹发展,郑永光建议,加强监管指导并建立气象探测统筹发展协调机制。由气象部门牵头,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印发气象探测设施规划建设和站网布局方案,建立协调机制。气象部门加强气象探测行为的监管和指导,督促建设方履行好职责,对参与单位进行安全性审查。全面梳理各部门气象观测站网,逐步将各部门气象探测设施分类纳入国家气象观测网络。同时,建议发展改革部门在项目立项环节征求气象部门意见,考虑气象探测设施统筹建设要求;将其他行业开展气象探测行为纳入行政许可,由气象部门审批或者备案。

在数据资源管理方面,郑永光建议,由国家数据资源管理部门牵头,气象部门制定气象监测数据和资料汇交共享标准、共享清单,建立部门间气象监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同时,进一步优化气象数据归口管理机制,其他机构、组织或个人获得的气象数据,需向气象部门统一汇交后才能对外发布,并对气象信息发布渠道、内容等加以规范。

“为进一步提升精密监测中小尺度灾害天气能力,还需鼓励和规范社会化气象观测活动,并大力发展人工智能自动识别技术。” 郑永光表示,要完善气象信息员和志愿者的灾害天气报告制度,并加强数据收集,对于报告数据做出重要贡献者给予认可或发放贡献证书;通过人工智能自动识别技术,利用好互联网等社会化观测视频资料提取关键天气信息,为防灾减灾提供科技支撑。

郑永光还建议通过完善立法来规范管理机制。适时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明确各单位在气象探测设施建设及数据共享方面的职责,建立气象探测统筹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各部门、各行业气象探测资源的共谋共建共享共用;进一步创新宣传方式,提高相关部门和公众对统筹气象观测和统一数据管理对气象预报和防灾减灾重要性的认识。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