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播报

熊绍员解读《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社会服务现代化的意见》

时间:2024-06-04浏览:346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气象新篇章,5月13日,《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社会服务现代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印发,为大力推进气象社会服务现代化指明了行动方向。

如何把握气象社会服务现代化的目标、内涵、关键任务,重点要做好哪些工作?中国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熊绍员从三个方面对《意见》进行权威解读。

把握一个定位——牢固树立“大服务观”,在中国式现代化大格局下谋划推进气象社会服务现代化

问:中国气象局提出加快推进气象社会服务现代化具有怎样的考量?

答: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发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号召。气象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气象领域的具体实践,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和服务保障。经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和思考谋划,中国气象局党组深刻认识到,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是新时代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抓手。此次印发《意见》,加快推进气象社会服务现代化,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考虑:

第一,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战略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气象工作,对气象工作的关心支持一以贯之,对气象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殷切期望一以贯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中国气象局党组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主动把气象高质量发展放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大局中思考谋划和推进,在努力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气象现代化,以及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气象现代化过程中,鲜明提出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两者是现代气象体系的“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一内一外、相辅相成,一硬一软、互融互促,共同为气象现代化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第二,这是服务保障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要求。气象现代化建设始终与党和国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同心同向、同频共振。气象社会服务现代化是气象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气象局党组在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把握主动、守正创新提出的新思路。气象部门必须始终根植于党和国家发展大局,牢固树立“大服务观”,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面向人民生产生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展现大担当、大视野、大格局,深度服务和融入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精准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方位发挥气象服务保障主力军作用,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第三,这是实现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气象部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国家发展和人民需求,建成了适应需求、保障有力、效益突出的中国特色气象服务体系。在新阶段新形势下,气象服务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是必然选择。在《纲要》擘画的气象高质量发展蓝图中,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提高气象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优化人民美好生活气象服务供给、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支撑,统筹规划布局,加强法治建设,推进开放合作等任务,都对推进气象社会服务现代化提出具体要求。加快推进气象社会服务现代化,能更好地凝聚合力,形成体制更顺、机制更活、动力更足、事业更兴的气象社会服务发展格局。

点击阅读>>一图读懂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社会服务现代化的意见

问:立足当前形势,加快推进气象社会服务现代化需要把握哪些关键?

答: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新一轮科技革命为气象服务发展注入新动能,人民美好生活的气象需要日益呈现出个性化、专业化、精准化特征。同时,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频发成为常态。这意味着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迫切需要提高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让气象更好地成为防灾减灾的先决条件、服务国家安全的重要力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前瞻性生产要素和构建社会治理体系的关键环节。

这要求气象部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推进气象社会服务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气象社会服务现代化,深刻把握“三个关键”:

一是高质效保安全。即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立足底线思维、极限思维,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健全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提升递进式服务和高级别预警“叫应”能力,加强气象预警与灾害预报的联动,强化气象灾害风险预估业务,通过优化发展环境、凝聚发展合力增强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坚决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同时,以多方式、多渠道加强气象科普宣传和舆论引导,提升全民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二是高质效助发展。即把“大服务观”贯穿始终,统筹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需求和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粮食保丰、能源保供、交通保畅以及医疗、旅游、康养等重点行业领域,聚焦区域协调发展和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聚焦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新质生产力发展,通过全方位融入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战略大格局,深层次助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高效能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多维度服务保障民生,提升气象赋能效益。

三是高质效促治理。即加快构建气象行政管理和服务保障相辅相成的气象治理体系,全面履行主管机构职责,通过科学管理提升服务质效,优化资源配置,有效引领培育市场、促进产业发展,优化气象社会服务发展环境,不断提升气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同时,以全球视野务实推进气象国际合作,提升中国气象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

紧扣三个关键——高质效保安全、助发展、促治理,夯实基础、提升能力、优化环境

问:聚焦“高质效保安全”,我们如何推动气象工作更好地融入国家大安全、大应急框架?

答: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大势,主动应对复杂风险挑战、深入推进改革创新的重大举措,体现了党中央对提高公共安全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科学部署。这一框架要求坚持系统观念、全局观念,统筹各方力量和资源,充分发挥各相关部门优势,衔接好“防”和“救”的责任链条。

这对气象部门提出三点要求,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深度融入”,成为综合防灾减灾救灾指挥调度工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尤其是要通过完善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响应机制,推动数字化、场景化、移动式决策气象服务支撑能力提档升级,强化递进式气象服务,健全高级别预警“叫应”机制,推动各级地方政府落实气象灾害防御措施,让气象预警信息切实转化为应急响应行动。

其次是“自我提升”。立足影响公共安全的气象等风险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交织、相互加强实际,深入发展气象灾害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分场景建构单灾种、多灾种、灾害链的风险预估业务,为“遇见”灾害变“预见”灾害提供科技支撑。同时,健全人工影响天气新型工作体系,提高以智慧为主要特征的人工影响天气现代化水平,更好发挥气象趋利避害作用。

第三是“凝聚合力”。促进全社会有效抵御气象灾害风险,仅靠党和政府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还必须充分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要构建气象信息立体传播体系,打造气象全媒体矩阵和气象科普品牌,让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深入人心。同时加强气象文化基地建设,推动气象科普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以科普宣传教育为抓手,提高公众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知天•沙坪坝区防汛决策指挥系统,通过“三维淹没模拟”功能,精确划定沙坪坝境内淹没单位和影响数据。 重庆市沙坪坝区气象局供图

问:聚焦“高质效助发展”,在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与“培育”上应如何作为?

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供了科学指引。具体到气象领域,这篇大文章要从两方面落笔:

一是“赋能”,即服务保障好各行业各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这要求气象部门坚持守正创新,持续深耕重点领域气象服务,加快构建“气象+”“气象×”新业态新模式,增强气象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更好发挥气象避灾减损、提质增效、利民惠民、增绿降碳的作用。例如,立足保障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聚焦交通、能源等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重点行业,面向衣、食、住、行、游、购、娱等关切民生的重要领域,加快推进新技术新方法应用,推动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也要求气象部门持续向“新”而行,拓展服务领域。例如,在服务数字经济建设方面,不断丰富“数据要素气象服务”场景;在服务绿色经济发展方面,探索建立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在服务金融强国建设方面,优化农业保险、巨灾保险、商业保险气象服务,强化气象风险减量服务;面向低空经济、商业航天、智能互联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挖掘新的服务增长点。

二是“培育”,发展气象领域的新质生产力。这需要我们紧紧扭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实现高水平气象科技自立自强。加强有组织的气象科技创新,提升气象基础业务能力,打好地球系统数值预报、重大气象装备等核心技术攻坚战,布局人工智能、量子技术气象应用新领域新赛道,以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的持续突破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科技支撑。着力激活气象数据要素潜能,推动其与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度融合,与数字经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做到既扩大应用场景又掌握主动权。同时,加快高素质创新型气象人才培养,为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劲动力和有力保障。

问:聚焦“高质效促治理”,优化发展环境、凝聚合力需采取哪些措施?

答:气象行政管理是党和国家赋予气象部门的重要使命。推进气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气象社会服务现代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面对“高质效促治理”这一命题,寓管理于服务、让管理和服务相互支撑,既是关键题眼,又将汇聚澎湃动力。

着眼国内大局,我们需要构建气象行政管理和服务保障相辅相成的气象治理体系。这意味着,一方面气象部门要加强以服务为目的的管理,深度融入国家治理体系,不断提升行业治理能力。要夯实政策保障,健全气象社会服务支撑机制,推动部门内外“主动互动联动”常态化、机制化,让气象工作切实“嵌入”社会治理新格局;同时,也要持续推动“他律”和“自律”双管齐下,在不断完善气象法律法规体系的基础上,谋划建立行业气象联席会议制度和统筹协调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支撑行业发展的标准、规范,确保气象服务开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另一方面,气象部门要加强以管理为手段的服务,立足既有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标准,全面履行主管机构职责。要强化社会监管,在气象灾害预警、气候可行性论证、气象信息服务、气象探测环境保护、防雷与升放气球监管等领域,构建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机制,也要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创新和丰富普法宣传、合规审查、行政指导等监管手段,提升行业监管效能。

放眼世界舞台,我们要锚定全球服务,深化国际合作。以世界气象中心(北京)和风云气象卫星服务为支点,加强国际防灾减灾应急响应、气候变化影响与风险评估等全球/区域服务能力,开展全球旅游气象、海外供应链安全等气象服务。凝练“政府主导、预警先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全民早期预警中国理念,推广中国方案。同时,参与国际治理,推动气象社会服务相关标准和规则国际化,并积极参与早期预警、温室气体监测、人工智能气象应用等领域国际标准的制定。

坚持一体推进——开展试点探索,实现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同谋划、同部署、同推动、同考核

问:气象部门前期在气象社会服务现代化方面有没有开展一些探索?积累了哪些经验做法?

答:气象社会服务现代化的提出,离不开前期深厚的实践探索和经验积累。

在高质效保安全方面,气象部门始终坚持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应急联动机制,有力提高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在实践中不断显现出效益和作用。各地气象部门因地制宜构建递进式气象服务机制,如深圳的“31631”递进式服务机制、贵州的“三个叫应”机制和湖南的“631”递进式预报预警机制等,形成有预警、有叫应、有反馈的工作闭环,为防灾减损赢得先机,获得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高度肯定。此外,我们还通过多种方式支持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倡议,分享中国在早期预警方面的做法和经验,与发展中国家气象水文部门,共同提升监测预报预警技术能力。

“31631”递进式气象服务机制示意图 深圳市气象局供图

在高质效助发展方面,气象部门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保障国家重大战略,服务领域已经拓展到上百个行业。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向农业、交通运输、能源、旅游、海洋等多领域,实施“气象+”赋能行动,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例如,在交通领域,这两年来中国气象局会同公安部、交通运输部深化高速公路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优化提升工作,督办路段因恶劣天气导致的交通事故起数同比下降43.6%,交通延误时间同比降低52.6%。在能源领域,气象部门“一企一策”服务各能源领域重点企业,并通过风能太阳能发电精细化气象服务示范计划等“赛马制”激发科研潜力。气象部门还瞄准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开展探索,如通过鼓励试点建设,带动海南、浙江丽水、陕西商洛等多地气象部门开展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积极对接金融监管部门、重点企业,大力推动气象指数保险、天气衍生品等开发,发展气候投融资等,不断拓展气象服务新场景。

中央气象台-大商所温度指数服务产品图 中央气象台供图

在高质效促治理方面,气象部门依法履职尽责,主动探索提升行业管理效能的新路径。例如,通过深化防雷减灾体制改革,优化建设工程防雷许可,与相关部门厘清职能范围,切实履行防雷安全监管责任。各级气象部门因地制宜、大胆实践:如福建气象部门以“数字气象”示范区、“海上福建”气象保障样板区、“清新福建”生态气象典范区、两岸气象融合发展先行区等“四区”建设为抓手,推动气象工作“嵌入”地方治理体系;浙江气象部门培育“气象大脑”,开发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深度对接的服务场景、服务模块、风险管控平台等,在数字化改革进程中不断探索社会治理“新解法”。

中国气象局还大力推动浙江宁波、福建莆田、山东青岛黄岛区、甘肃陇南、陕西延安、江西抚州等多地开展气象高质量发展试点,积极探索气象社会服务现代化实现路径。

在前期各地实践探索中,我们积累了构建机制、打通渠道、凝聚合力、形成示范等一系列好经验好做法,为今后加快推进气象社会服务现代化提供充足“养分”。

问:一体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中国气象局将采取哪些保障举措?

答:正如前述,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与社会服务现代化共同构成气象现代化的两大支点,体现了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把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付诸行动,需要从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两方面同向发力。

中国气象局坚持一体化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强化组织管理,加强科技人才支撑和投入保障,做到同谋划、同部署、同推动、同考核。我们大力支持各级气象部门把气象社会服务现代化作为气象高质量发展试点的重点任务,抓住需要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体制机制和关键环节,因地制宜开展试点,争取地方党委、政府支持,大胆探索推进气象社会服务现代化建设。

各级气象部门也要将气象服务效益、地方公共财政保障等纳入年度考核和目标管理,突出实物工作量,定期评价气象社会服务成效,及时总结,形成可复制、可探索的经验和做法,加强宣传交流和经验推广,充分发挥先行先试地区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坚持不懈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气象新篇章!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