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约71%,不仅是生命的摇篮,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空间。党中央高度重视海洋强国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为我国海洋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中国气象局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从护佑百姓生命财产安全出发,统筹谋划、大力实施海洋强国气象保障行动,强化与交通运输、自然资源等部门及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加强海洋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增强海洋气象预报预警能力,在台风等灾害防御、远洋渔船航行、海上应急搜救、海洋牧场养殖等方面,发挥了趋利避害的重要作用。
海洋气象观测能力不断提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加强海洋气象观测能力建设,是实施海洋强国气象保障行动的重要基础。近年来,中国气象局积极实施远洋船舶、大型风电场等平台气象观测设备搭载计划,推进海洋和气象资料共享共用,建成了一张覆盖广泛、功能强大的海洋观测站网。
在辽宁省大连市富谷水产有限公司的现代渔业生态园区,河豚、石斑鱼在池中游弋,高附加值的海产品整齐排列在养殖网箱内。水产养殖受大风、降水、高温等天气影响较大。大连市气象部门2022年在此建立海洋牧场气象监测设备,实时监测水温、溶氧等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上传至“智慧水产”云端。如此一来,牧场管理人员可借助云端对各类关键气象要素进行监测,在灾害性天气来临前提早准备。
今年第3号台风“格美”来临前,福建省灾害天气重点实验室联合复旦大学,开展台风外场科学试验,布设8个海—气界面浮标,实现了台风中心附近风向、风速、气压、海温等数据的实时获取,为预报台风强度和路径提供了重要研判依据。
福建布设海—气界面浮标,开展台风外场科学试验。福建省气象局供图
目前,我国已建成包括浮标气象站、海上平台、海岛站等在内的海洋观测站网,构成了以沿岸海域为主的海洋气象观测系统。海洋漂浮观测获取范围超过500万平方公里,沿海探空站网形成覆盖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离岸300公里探空信号观测网络。无人机气象观测实现5至8小时内覆盖我国南海领域,为海洋气象观测添“利器”。
沿海气象站 广东省气象局供图
预报助力防灾减灾与减损增效
“迅速加固!尽快撤离!”中秋前夕,今年第13号台风“贝碧嘉”逼近华东沿海。9月14日下午,暂停作业、桥吊固定、渔船回港、船舶撤离……一场紧张有序的撤离行动在洋山港拉开帷幕。15日14时,避险转移工作全部完成,共撤离8000多人。
为保障洋山港作业有序与船舶进出港安全,上海海洋中心气象台在台风“贝碧嘉”来临前加密监测、及时预报、提前预警,提前4天开启台风专题气象服务保障,通过递进式精细化海洋气象服务,为沿海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筑起防线。
加强海洋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是保障海上安全的关键。近年来,中国气象局建立了较为规范和完备的海洋气象预报业务流程和产品体系,形成了国家级、区域海洋中心、沿海省(区、市)、市四级海洋气象业务体系。
如今,陆海融合的数字化网格预报业务体系、海洋气象服务业务体系初步构建,气象部门围绕我国责任海区和近海海域的台风、冷空气、大风、海雾、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提供监测预报预警评估服务,利用智慧平台、海岛广播电台、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决策服务群组等多种方式,及时向公众、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服务产品,预警信息海洋发布手段覆盖率达到85%。
“港口内船舶、货物、人员和设施设备均受气象要素影响,尤其受突发极端天气影响较大。”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业务部副总经理张茳介绍。如今,天津市气象部门研发的天津港智慧气象平台可提供逐10分钟滚动更新的、基于各码头位置的天气实况和预报,以及作业风险等级预报信息和实时更新的灾害天气预警信息,帮助港口合理安排作业计划。“智慧平台的应用,每年为港口争取到超过150个小时的作业时间,集装箱船舶二次引航预排成功率由40%提高到70%以上。”张茳说。
天津港码头 马超洋摄
在海洋经济发展、保障海洋生态保护等方面,海洋气象预报预警服务亦大有作为。
聚焦捕捞业和养殖业,广东省气象局加强卫星遥感核心技术攻关,开发要素影响预报、气象灾害预警和综合作业风险预警产品,为省级农业产业园海水(对虾)养殖提供服务。“省气象部门面向3个养殖阶段、8个作业场景打造了实时风险预警模型,提供对虾养殖精细化服务,减轻了海水养殖过程中自然灾害导致的损失。”广东南湾水产有限公司负责人陈生说。
海南省气象部门以渔民需求为导向,研发基于北斗三号风云卫星短报文的船载终端可视化气象预警系统,实现海上灾害影响预报及热带低压生成趋势预报的图形化展示,根据定位自动测量渔船与灾害发生点之间的距离,有效解决产品不够直观、精细、精确等问题。
在辽宁盘锦滨海红海滩、江苏盐城滨海滩涂、广西红树林等地,气象部门制作专项海洋生态环境气象服务产品,开展海洋碳汇、海洋酸化和海洋增温对海洋生态系统影响评估,为生态红线划定等提供数据支撑。
远洋导航气象服务能力不断强化
强化全球远洋导航气象服务能力,为海上运输重要航路提供气象信息服务,是保障海洋强国和交通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
2022年,中国气象局统筹发展远洋气象导航业务。2023年7月,中国气象局气象导航中心成立,组建了一支“航海+气象”的跨学科气象导航服务团队(以下简称“导航团队”),持续为海上航运提供安全保障。根据航区未来的天气、海况条件和船舶性能特征,导航团队为船舶优选能避开风浪区、提高运营效益和确保安全的最佳航线。
“我每天上班都会打开气象导航平台,关注船舶当前位置的天气情况,以判断其是否对船舶安全有影响。”山东世华航运服务有限公司海务经理周大明对气象导航在该公司科学考察船和公务船管理工作中发挥出的作用表示认可。在该公司船舶遇到台风等恶劣天气时,导航团队为其制定优化航线,助力船舶安全避险。
“气象导航不仅是保障企业安全生产运营的守护者,也是船长、轮机长和相关业务人员的好帮手。”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南京油运股份有限公司海务部经理、船长胡继营说,导航团队依托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超级计算机计算能力,为船舶提出专业、准确的航行建议。
今年7月,国信中船(青岛)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的养殖船“国信1号”正在黄海执行航运任务。随着台风“格美”生成且强度逐渐加强,若船舶仍按原计划航线行进,就可能遭遇台风带来的猛烈风雨。导航团队迅速为“国信1号”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7月23日至30日,每日向该船舶发送未来三天的详细天气及海况预报,并提供绕航路线建议。在导航团队的指引下,船舶成功避开“格美”风雨影响较强的区域,航程风浪高度始终控制在安全范围内。最终,“国信1号”安全且准时抵达目标港口。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气象部门将进一步提升海洋气象服务质量和水平,以更精密的观测、更精准的预报、更精细的服务,助力我国建设海洋强国。
(原标题:中国气象局:风帆正劲 奔赴深蓝)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