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江苏强对流(大风)监测预警服务气象现代化建设先行试点工作以优秀等级通过中国气象局评审验收,标志着江苏气象部门在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大考中交出了又一份优异答卷。
2021年12月,中国气象局批复同意江苏开展试点建设。自此,江苏省气象局以强对流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服务示范体系(以下简称“示范体系”)建设为抓手,努力构建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奋力答好这道时代赋予的命题。
规划先行 擘画高质量发展蓝图
试点建设,如何踩准节奏、迈开关键“第一步”?
“中国气象局高度重视,江苏省委、省政府主动推动是试点取得成功的关键,‘双向奔赴’比‘单向同行’更高效。”江苏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晶如此总结。
2023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多位领导调研指导气象工作,省委书记信长星提出明确要求。同时,省政府达成“加强强对流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服务体系建设”是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篇章必然要求的共识,全省各设区市和县(市、区)地方政府均出台政策性文件、完善气象法规体系,为推进江苏气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试点期间,中国气象局领导多次赴江苏具体指导。今年伊始,江苏省政府和中国气象局第五次省部合作联席会议召开,双方决定持续支持开展强对流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服务示范体系二期建设工作。
“沃土”培育之下,江苏气象事业拔节生长——
全局统筹更高效。省政府主导成立由相关部门组成的示范体系建设工作组,建立政府主导、各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
部门联动更紧密。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等相关部门研究落实建设资金;省减灾委、省应急管理厅牵头建立灾害性天气防范应对工作机制;省委政法委推进网格员与气象信息员、灾情信息员共建共享共用,并将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融入网格化社会治理应用平台;省气象局与自然资源、通信管理、广电、农业农村、交通运输、海事、水文等部门强化合作,齐抓共管、协同推进。
发展路线更清晰。省气象局坚持把试点工作放在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大局中思考落实,强化党建引领、突出问题导向,注重调查研究,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
如今,江苏试点建设的6方面18项任务均已完成,气象高质量发展整体处于较高水平。
昆山X波段天气雷达
业务咬合 全链条推进试点建设
江苏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湖泊交错,南北气候交接,独特的地理条件让江苏成为强对流天气的高发频发之地。
针对强对流天气“空间尺度小、生命史短暂、具有突发性、破坏力强”等特点,精准“捕捉”强对流天气的“身影”,填补气象监测“盲区”是开展相关工作的基础。
覆盖海、陆、空的监测网越织越密。全省地面观测站距由7.6公里缩短至6.8公里,其中苏北最密处达3.9公里;重点区域天气雷达1公里以下探测覆盖率由85%提升至98%;重点区域垂直观测设备平均站间距由建设前的100公里缩短至41公里;全省范围已形成大小雷达双重嵌套、互为补充的协同观测组网布局,龙卷监测率提升至81.3%......
持续深耕研究型业务“试验田”。以观测试验、理论研究为基础,以模型算法、预报技术研发为重点,优化分类强对流短期潜势预报产品,推出下击暴流发生概率等精细化预警产品;建设水平分辨率1公里逐6分钟快速融合滚动更新系统,研发逐6分钟滚动更新的强对流客观预报技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改进了对流大风、冰雹、短时强降水的分级客观识别和外推预警技术并形成产品。此外,省气象局改版升级江苏强对流一体化预警业务平台,为省市县开展强对流业务提供支撑。
江苏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平台
流程再优化、业务再升级。修订暴雨、大风等预警信号标准,将雷暴大风和冰雹预警信号合并为强对流预警信号;建立并完善省-市-县强对流灾害性天气扁平化业务指导工作流程和速报联动机制;在全国率先建立并开展0—12小时主客观融合的龙卷潜势预报业务。
目前,分类强对流网格实况和预报产品平均网格距离由2020年的3公里缩短至1公里,其中重点区域可达分钟级、百米级;龙卷识别算法报警提前到0—2小时,主客观融合的龙卷潜势预报业务提前0—12小时;灾害性天气预警准确率达80.3%,相较2020年提升12.3%;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由30分钟提升至46.3分钟。
丰硕成果的背后,离不开人才支撑。省气象局逐步完善科研项目、资金使用、成果评价等相关工作机制,前瞻布局并创建具有江苏特色的气象科技创新基地,持续加强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建设。同时,持续深化局校、局企合作,切实解决科研与业务“两张皮”问题。
乘势争先 融入经济社会发展
江苏气象部门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融入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开新局、抓机遇、谋发展——
精细服务供给不断加强。以“气象+”融入新质生产力发展,构建融媒体、交通、生态、农业等多个省级气象服务业务平台。开发“江苏决策气象服务”App,直通式服务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决策;新建“江苏天气”气象服务公众App,提供天气实况预报预警信息、特色场景,以及气象科普、在线直播等20余项服务;针对公路交通、轨道交通、保险、电力等部门研发精细化、场景式的气象服务产品。
江苏气象部门强对流协同业务布局
预警发布能力显著提升。打造“常规预警发布‘一张网’、高级别预警‘四通道’和临灾预警三条强制接收渠道”预警发布绿色专用通道业务架构,建立分灾种、分级别、分区域精细化服务到应急责任人、行业和公众的分级服务体系。目前,预警信息可在3—5分钟内传达至应急责任人,3小时内动态全覆盖1.1亿用户,预警信息发布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9.81%。其中,预警短信全网发布速率较示范体系建设初期提升近10倍,颗粒度可达乡镇(街道)。同时,在全国率先拓展“闪信”强制接收渠道,目前已具备基于位置面向公众精准发布功能。
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持续完善。各地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灾情上报和设备巡查等融入城乡网格化管理。同时,省气象局鼓励基层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以“响水模式”为代表的信息高度共享、叫应高亮显示、指挥高层统筹、响应高效联动基层的强对流防御示范体系,全省各地形成提前预警、“市县乡村网格”五级联动、“两直一白”决策服务、“气象吹哨、部门报到、应急前置、滚动治理”等一系列好经验好做法,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联动联防机制协同高效。全省建立起灵活高效的应急响应机制,气象预警信息从“消息树”转变为“发令枪”。地方各级党委、政府根据递进式气象服务和精细化气象预警,分阶段启动相应应急措施,形成省-市-县纵向联动指挥“零障碍”、横向部门高效协同的工作模式。
全省强对流天气视频实时指挥调度会在江苏气象中心召开
笃行不怠启新程。江苏气象部门将持续推进强对流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服务示范体系建设,以“干在实处”推动“走在前列”,在新的征程上继续答好卷、谱新篇。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