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中国驻欧盟使团与欧盟中国商会、欧洲工商峰会联合举办中欧绿色合作高级别论坛。中欧高级官员、专家学者和行业代表围绕中欧应对气候变化的愿景与行动进行了深入研讨。
与会人员纷纷表示,中欧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性挑战十分必要。双方可利用技术、产业和资金的互补优势,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德国垃圾能源公司(EEW)首席执行官贝尔纳德·坎帕指出,EEW公司是欧洲和中国合作的范例。中国企业2016年收购EEW,双方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建立了长期战略伙伴关系。这不仅有助于分享欧洲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也充分证明中欧可以携手合作,在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能源等方面作出改变。
比亚迪欧洲总经理何一鹏表示,作为新能源引领者,比亚迪大力支持环保措施,支持“奔向零碳”等倡议,愿景是让全世界实现电动化出行。比亚迪愿与欧盟各利益相关方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分享自身技术。中欧建立环境与气候高层对话机制提供了良好机会,将使每个人获益。双方积极开展联合环保项目,有助于深化环境政策协调、加强监管合作以及促进政策研究,这对中欧作为两大力量携手应对气候变化十分必要。
清华大学能源转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何继江结合近期在欧洲考察经历表示,中欧是全球第一和第二大光伏市场,双方应继续发展光伏产业,提议中欧开展一场“光伏竞赛”。中欧等正联合开展光伏电站全生命周期净生态效益标准研究,有利于引导全球光伏制造行业和光伏电站建设行业向更低碳排放甚至负排放的方式发展。该标准也可积极为全世界服务,帮助非洲建设光伏电站,使当地民众获得可持续的现代电力,有助于非洲防治荒漠化、增加就业。
丹麦丹佛斯公司副总裁司徒嘉德以丹麦南部森讷堡市致力于2029年实现碳中和的进展以及丹佛斯公司减少能耗的做法为例,强调各国要注重创新,开发更多先进技术,但不要忽视实践。有些技术解决方案已经成熟,可以直接使用。愿邀请大家到森讷堡市作客,了解其在提高能效方面的做法。
湖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何韵表示,应当从各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应对气候变化的灵感。中国《太平经》等传统经典中追求的富足不是“财富”,而是物种的丰富程度。当前中国大学生群体很关注气候变化,湖南大学将气候变化政策作为必修课。学生们关心极端天气等议题,注意到气候变化产生的不良影响,同时努力将气候变化等知识转化为实践。
(来源:中国日报网 颜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