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播报

广西气象科技加持,让秃山披绿生“金”

时间:2024-06-14浏览:245

“以前这里光秃秃的,现在山头绿了,空气好了,猴子都下山‘偷’花生了。”6月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市果化镇布尧村龙何屯村民何广灵欣喜地对记者说,猴子在当地消失了几十年,这两年乡村生态建设越来越好,猴子又回来了。

六月的一场晨雨过后,山上林木苍翠,空气清新怡人。龙何屯山脚下是喀斯特生态系统科研人员开辟的火龙果和赤苍藤套种、黄花梨种植等各类试验田。环顾四周,曾经土地贫瘠、植被稀疏的村子,依靠科学种田,蔬果满地。这也是我国西南地区石漠化治理成效的一个缩影。

治理一方石山,换来一座“金山”。近年来,广西大力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紧抓生态经济、绿色产业发展,当地自然资源、林业、农业农村、气象等部门在生态修复治理的同时,兼顾民生发展,探索出多种治山兴林与富民增收双赢的路子。

生态气象监测评估 为石漠化治理开“良方”

广西石漠化土地面积居全国第三位,被称作“地球之癌”的石漠化是严重的生态问题,也是重要的民生问题。

百色市平果市地处滇桂黔石漠化区,石漠化面积约6.3万公顷,龙何屯及周边的山曾是桂西南石漠化程度最严重的区域之一。

广西的山是勇敢者的试验田。“果化基地治理以前,水土漏失严重,易涝易旱,农作物单一,生态环境脆弱。”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实习员陈雅祺说。

哪里适合封禁保护,哪里适宜人工治理,要采取哪些科学合理的措施?这都需要通过调研评估精准把脉石漠化“病症”,最终开出生态保护修复的“良方”。2001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在当地建设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科研人员扎根于此,开展岩溶石漠化治理与生态修复研究。200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组织科研人员深入岩溶地区开展石漠化生态系统监测,共同为南方岩溶区生态文明建设探路。

二十多年间,荒山披上了绿装,在平果市气象局的墙上,一组龙何屯龙闷垭口、龙情洼地的对比图展示了当地石漠化治理后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变化时刻激励着气象科研人员“攻克险途的路难走,但每一步都不白走”。

“我们最初是建立石漠化遥感解译模型,目前正在构建针对不同类型岩溶生态系统‘大气—岩溶—植被—水’多个对象、多要素、多梯度、天地空一体化的岩溶气象生态野外科学试验体系。”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科学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中国气象局首席专家莫伟华坚定地说,“石漠化治理,是国家生态文明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气象科研人员必须深化研究的课题。”

多年来,广西气象部门围绕植被生态质量监测、石漠化等级监测评估、气象灾害影响评估、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等内容,积极开展模型研发、产品策划和应用服务工作,开发完成了生态气象与卫星遥感综合应用平台,探索出了生态气象服务地方生态文明建设“三级推广,品牌应用”的广西模式。

因地制宜种植 从石缝里找生机

“山大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只见石头不见土,玉米长在石窝窝,春种一大片,秋收一小箩。”一首民谣道出了岩溶区百姓在“石头缝里讨生活”的困境。

何广灵说,他从2005年开始种植火龙果,效益最好的时候卖过10块钱一斤,如今他还是坚持种植,既保护了土地又增加了收入。

在治理石漠化的同时,平果市向石头山“掘金”,从2001年开始,以果化镇龙何屯为中心开展石漠化生态修复技术研发和产业示范。经过20余年的系统研究和实践,果化示范区形成了以火龙果种植为主的特色生态产业,建立了以表层岩溶水开发为龙头的立体生态农业模式。如今这里满山火龙果、赤苍藤等经济作物,“绿”了山头,富了手头。

森林植被面积持续增加,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广西各地通过防治结合、系统治理,让裸露的山地披上了“绿衣”。

“我们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核心,结合当地气候特点,种植了竹子、黄花梨等特色林木,既能固土保水,又能增加经济效益。同时,采取封山育林育草、人工造林种草等措施,增加植被覆盖率。”平果市林业局技术推广站副站长陆伸汉说。

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涂纯还提到:“每次强降雨天气,我们会提前收到气象服务信息,及时查看洼地排水系统,以防出现内涝。我们与气象部门也会通过数据共享,开展气象灾害灾损定量评估和生态系统固碳增汇研究。”

近年来,平果市委、市政府不断强化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广西气象科学研究所等部门合作,推动一批科研项目在平果落地实施,并加大对气象工作的投入力度,为平果市气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平果市委常委、副市长黄训才表示,未来将继续聚焦生态文明建设,把石漠化治理这道难题当作城市绿色发展的必答题。

平果市气象局高级工程师林金红向记者介绍,每年3月至5月,气象部门还会开展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为矿山和石漠化生态修复和缓解旱情破解难题。

强化顶层设计 高标准打造科研创新平台

气象科技如何服务石漠化治理?广西气象部门以“党政领导、气象融入、部门协作”的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机制给出了答案。

石漠化综合生态修复工程被列入了《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等一系列文件。

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瞄准岩溶生态脆弱区生态保护修复、应对气候变化、乡村振兴和“双碳”国家战略需求以及岩溶生态学发展前沿,打造“一室三基地”,即百色人工影响天气开放实验室和平果气象科研应用示范基地、岑王老山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地形气象综合观测基地、靖西人工影响天气野外科学试验基地。今年,自治区气象局积极组建广西百色岩溶生态气象野外科学试验基地,由百色主基地和5个试验区构成,打造广西气象部门跨学科、跨行业、跨区域的协同创新平台和岩溶生态气象服务业务体系。

承载着职责使命和百姓期许,广西气象部门将大力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以科技创新服务国家生态战略,为生态保护和修复及石漠化治理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与保障力量,擦亮广西山清水秀生态美的金字招牌。

(原标题:广西气象科技加持,让秃山披绿生“金”)

(来源:光明日报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