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袤吉林黑土地,千畦细浪舞晴空。四平市梨树县的种粮大户王铁军每天清晨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上的“吉天气象”APP,查看精准到田块的气象预报。“昨天系统提示有强对流天气,我提前加固了大棚,果然晚上就来了大风。现在种地有了‘气象智慧脑’,再也不怕天灾了。”
这背后,是吉林省气象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依托国债项目打造的“吉天气象”综合业务云平台。该平台以集成为核心,下设“吉气、吉天、吉象、吉云”四个吉字号业务系统,聚焦集约化、组件化、微服务,打破业务壁垒,形成“观测—预报—服务—支撑”协同体系,为黑土地保护、粮食稳产增产注入强劲气象动能。
精密监测 数据应用“一站式”
作为“精密监测的中枢”,“吉气”平台构建了“3+N”一体化观测体系,整合地面站网、雷达网、高空气象站、卫星校验站等观测资源,实现分钟级采集气温、湿度、气压、风、降水等十余类要素数据。经严格质控与高效融合后,生成公里级实况产品,数据可用率达99.8%。
图为“吉气”平台 吉林省气象局供图
当前,全省已建成由50余个有人值守气象观测站、1600余个常规气象观测站、10余部天气雷达、40余个水汽观测站组成的立体观测网,观测站网平均间距从5.4公里缩短至2.2公里,核心农区精细至500米,实现墒情、雨情等要素的分钟级采集,立体监测织密“空天地”一张网。
“吉气”平台已形成统一的“云端集中+本地应用”架构。依托省级气象大数据云平台,提供数据存储、算力资源、接口服务等环境保障。11个子系统、61个模块构建了运行监控、数据采集、产品服务、计量标校、质量控制、运行保障、远程支持等7个工作台子系统,以及装备运行保障、数据质量控制、数据质量评估、产品加工制作等支撑子系统。通过一站式平台,实现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数据全流程管控以及产品综合应用与展示,确保业务的统一性和连续性。
在梨树黑土地试验基地,水蚀风蚀监测系统、农田水热动态感知设备实时捕捉着黑土地的“心跳”。“这些设备就像气象哨兵,一旦发现土壤异常,立即生成黑土地退化预警报告。”基地技术人员王满贵介绍。
精准预报 打出预警“提前量”
作为“智能预报核心”的“吉天”平台,集成数值模式、短临预报、智能网格、松辽流域预报、海洋预报和气候预测等六大系统,依托 “吉云” 提供的算力支撑,以及 “吉气” 输送的高精度观测数据,引入机器学习算法自动识别强对流、暴雨等灾害性天气。暴雨预警命中率达92%,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提升至94.6%。
业务人员通过“吉天”平台制作预报 魏裕革 摄影
2024年4月11日至14日,吉林遭遇雨雪寒潮大风天气过程。吉林气象科学研究所利用“吉天”平台,制作土壤水分监测公报,及时提供墒情信息;依据格点预报情况,省气象局联合农业农村厅发布《水稻冻害风险预警》,为农户采取防护措施赢得了宝贵时间。
2024年底,吉林出现暴雪寒潮天气过程,省气象局依托“闪信”强制送达功能,第一时间将预警发送至40万农户手中,减灾效益超2亿元。
2025年防汛关键期,依托“吉天”平台,吉林气象部门准确预报了15轮降雨过程,有力支撑防汛救灾工作。
智慧服务 赋能“千行百业”
“吉象”作为精细服务出口,搭建了面向政府、行业、公众的三级服务体系,为政府提供灾害风险评估和应急气象保障,为农业、交通运输、能源、文旅等行业打造“气象+”专属服务,为公众打通全媒体发布渠道。
在农业领域,“吉天气象—吉象—农业气象服务子系统”可动态生成1公里网格化春耕墒情预报,自动发布服务产品,指导播种面积超5000万亩,助力全省粮食产量连续4年超过800亿斤。四平市梨树县气象局通过土壤水分自动处理系统,实现数据“一键生成、一键发布”,服务效率提升70%。在抚松人参主产区,特色气象服务系统实时监测冻害、高温高湿等风险,发布专项预警和人参越冬期气象条件评估等服务产品,为当地参户减少损失超3000万元。
在交通运输领域,铁路部门通过实时查询沿线降水和天气预警信息,成功应对今年4月中旬的强雨雪天气。公路交通气象服务平台通过对气象数据与交通数据的融合开发,实现公路沿线隐患点位的降雨、降雪、低能见度等高影响天气的实况监测预报及预警。同时,针对今年汛期吉林降水面弱点强的特点,省气象服务中心为沈阳铁路局长春工务段开展了点对点专项气象服务。“我们根据最新预报结果,尽可能缩短线路封锁时间,在保障铁路运营安全的同时提高了运输效率。”沈阳铁路局长春工务段防洪专员丁震说。
数据赋能 打造强大“气象大脑”
“吉云”平台是整个体系的“中枢支撑底座”,承载着PB级数据存储和88万亿次高性能计算能力。当前,“吉云”平台已整合农业、生态等行业多源数据,建成覆盖省、市、县三级的“云+端”网络体系,为气象服务提供强大算力支撑,实现数据“一站式汇入、一站式调出”,为其他三大平台提供7×24小时稳定的算力、存储与安全保障。
图为“吉云”平台 吉林省气象局供图
“吉云”承载的算法管理体系,为“吉天”的数值预报模式、AI 预报模型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从算法设计、开发、测试到注册、审核、加载,确保每一项算法具备可行性、高质量与可共享性。统一的产品存储机制,将 “吉气”的实况产品、“吉天”的预报产品、“吉象”的服务产品全部纳入 “天擎”管理,形成省、市、县三级产品共享体系,实现“数据一次加工、多方复用”。
从信息化初探到数字化统筹,再到智能化跨越,“吉天气象”以全维度集成打破业务壁垒,实现气象业务技术的迭代升级,完成了服务理念的深度革新,有效推动了吉林气象业务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如今,依托四个“吉字号”联动,吉林气象部门已构建“数据—算法—场景”的三维服务闭环。
(作者:张欣彤 责任编辑:张林)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