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播报

气候趋势预测产品应用前景看好

时间:2021-12-02浏览:1237

  专家顾问: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 郑志海

  今年冬季,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频繁、势力偏强;

  今年盛夏(7月-8月),我国气候状况总体偏差,旱涝灾害较重;

  ……

  从今年3月起,公众便可以通过国家气候中心及各地气象局官方网站查询这些气候趋势预测产品。实际上,气候趋势预测产品作为决策信息一直为经济社会运行以及民生福祉等提供重要支撑。随着从决策层面走向更多行业和社会公众,未来,气候趋势预测产品将有怎样的应用前景?

  气候趋势预测产品怎么做出来的?

  气候趋势预测主要是对延伸期(11天到30天)、月、季节和年度气候趋势进行预测,产品类型有降水和气温。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郑志海介绍,与公众熟知的天气预报制作“流程”大致相似,气候趋势预测产品也需要经过月度、季度、汛期、年度气候会商,再根据动力模式预测结果和统计诊断预测结果相结合来制定。同时,需要不断对预测产品进行滚动订正。

  现代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均要以全国乃至全球观测资料作为模式的基础,通过计算机代入初值对物理方程进行求解,进而得出结论。不同的是,气候趋势预测产品制作不仅需要考虑当前的大气观测资料,还需要参考长时间序列的观测资料以及全球海洋、海冰等多种观测资料。以厄尔尼诺、拉尼娜等因素为例,由于其“行进”极为缓慢,天气预报无需考虑,但气候趋势预测则必须将其作为重要影响因素来考虑。

  可以说,气候趋势预测有利用气候动力模式诊断分析的结果,也有气候专家综合大气、海洋、陆面、冰雪等各圈层长时间能量交换、相互影响等复杂因素,并综合考虑长时间尺度的气候驱动因素来作出的判断,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产品”。

  郑志海认为,气候趋势预测不仅要考虑大气环流本身的变化,还要考虑海洋、极冰、积雪等下垫面变化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以及海洋-大气、陆地-大气间的相互作用等。因此,研究人员不仅要应用气候预测模式来模拟这些影响和变化过程,还面临着观测资料有限、影响因子不确定性大、各圈层影响复杂、全球变暖等诸多挑战。

  目前,我国气候趋势预测自主核心技术——第三代气候模式经检验达到“整体性能同类先进,部分性能国际领先”的水平,并逐步形成延伸期、月、季节到年际的客观化气候趋势预测业务体系。

  气候趋势预测产品如何用?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加之我国气候灾害种类多、影响范围广、灾害损失大,各行各业对气候趋势预测的需求非常迫切。这是从事多年气候趋势预测工作的郑志海的直观感受。但很多时候,气候产品所产生的效益相对“隐性”,不容易直接显现。以最近发布的“今年冬季,我国中东部气温总体呈偏冷特征”的趋势预测产品为例,气温偏低意味着广大人民群众采暖需求增加,而对于政府有关部门而言,保障采暖民生问题需要能源行业和相关企业提前储备煤、电、油等物资,避免冬季寒潮来临匆忙采购时遭遇价格高峰或缺货危机,电力部门提前储备足够电力资源,应对因气温偏低而导致的冬季用电高峰。

  郑志海说,同样的气候趋势预测产品,在不同行业有不同的应对措施。例如,“今年汛期北方雨水偏多”的预测,农业部门可以根据预测结论以及相关农业种植、产量等预报预测模型,计算有关区域降水偏多对农业的影响,针对性地指导相关区域改种需水量较大的农产品,并提醒农户采取措施规避农田渍涝等风险,如参保农业相关险种以保障基础收益。同样的结论,对于水利决策部门而言,除提前加固堤坝,做好流域内防洪人力、物资等调配之外,还应考虑充分利用丰富的雨洪资源开展水力发电,使水资源效益最大化。但各行业用户也要知晓,“汛期北方雨水偏多”并不完全意味着汛期内每个阶段的雨水都多,也可能是有的时段多、有的时段少,但总量偏多,所以采取任何举措都需要动态考量。

  不论是行业产业,还是公众生活,气候趋势预测产品都有着一席之地。就个体而言,气候趋势预测产品虽然不能精确预测出过程中哪天会有冷空气、降温、降水,但是在“今年冬季冷空气活动偏多”的预测结论指导下,北方甚至长江中下游的小伙伴们就可以考虑提前选购羽绒服、秋衣秋裤等保暖产品。

  淘宝联合天气通发布的《气象经济学冷知识》显示,今年淘宝、天猫上的秋裤销售高峰较去年提前40天。淘宝数据显示,2021年“双十一”期间,“秋裤”的搜索量是去年同期的5.8倍,成交量同比增长152%,且70%以上是加绒秋裤。此外,来自海南的消费者也首次加入抢秋裤大军。可见,气候趋势预测产品并非空中楼阁,它对公众生活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尽管气候趋势预测产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频率和知晓度尚且不高,但是它确实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且,随着经济发展和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社会各界对气候趋势预测产品的需求还在持续增加。

  在近期气候资源监测、评估和预测预估技术论坛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以及相关科研院所表示,气候产品开发利用在可再生能源、新型电力系统发展中具有较大潜力,并将在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

  (数据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友情链接